《引爆点》制造流行的奥秘

20世纪80年代,纽约市平均每年的谋杀案远超过2000起,严重犯罪活动超过60万起,地铁里的情况只能用“一片混乱”来形容。
但是到了90年代,纽约市早已成为全国最安全的大城市,地铁犯罪率降至史上最低。这期间纽约市并没有经历人口迁移,街头上的流浪汉也并没有减少,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千百万人都停止了犯罪,人们很难回忆起80年代的混乱不堪。
绝大部分人都很好奇,这中间,纽约市经历了什么呢?是什么原因让纽约的犯罪率几乎呈指数型下降?
在《引爆点》这本书中,作者给出了详细的答案。
原来在80年代末期,纽约市上任了新的交通局顾问克林,他深谙破窗效应。明白犯罪行为极大的受人们所处的环境影响,因此克林没有将整治犯罪作为首要工作,反而首先整顿是地铁里的乱涂乱画以及逃票现象。
他认为这些小事会影响人们对于犯罪行为的看法,如果在混乱肮脏的环境中,人们会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中,规则是失效的。因而更容易滋生犯罪行为。克林敦促下面的人严格治理乱涂乱画,列车开始试用新的清除油漆技术,给车厢喷漆时,用新漆覆盖上面的脏乱图画。凡是没有清理干净的车厢,将停止运行,一直到清理干净为止。
另外,克林开始在地铁检票口加派人手,严查逃票行为。过去交警常认为一张票只有1.25美元,不值得追查,但若有一两个人越过栏杆逃票成功,则会引发更多的人竞相追随,进而让人们觉得规则并非不可逾越。
在对地铁环境的一系列整治下,地铁空间开始变得明亮整洁,人们在乘坐地铁时也会越发注意自己的言行。过去那种在车厢墙壁上乱涂乱画的场景很少再出现了,毕竟第一个破坏环境的人,会受到更多关注。无形的社会压力,让犯罪的想法望而却步。
这就是《引爆点》中提到的环境威力法则,和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共同构成了流行三法则。
我们的世界看似坚固,但只要你找到撬动传播的点,你可以一夜之间将一个观念传播给大众。《引爆点》是一本教你如何将产品引爆的著作,整本书围绕流行三法则展开,提到了诸多案例。为便于记忆,书中提到的流行三法则,我称之为KSE法则。
K即key person,即关键人物,也可以理解为Kol;
S即stickiness factor,粘性因素;
E即environment,环境;
若一个事物在传播过程中满足KSE法则,则势必会有不小的声量。关键人物,粘性因素,环境缺一不可。

在信息传播的初期,需要有关键人物为你进行信息的初次引爆。包括3种角色:懂得你内容价值的内行;信息来源丰富,能够迅速获取信息的联系员;乐于分享信息的推销员。
其次是粘性因素,当信息传递到目标人群,是否可以激起人们的讨论,引发二次传播;或者信息是否有让人印象深刻的记忆点,能够像蛛网一样具有附着力,让人们在做某件事,或者看到某个东西就想起了这个信息。
信息不必很复杂,若重复多次出现在用户面前,自然会给用户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只有在小范围内集中传播,才会引发人们的交流,比如一个社区中只有10个人看到产品的广告,那么他们彼此交流的概率很小。若一个社区内1000个人都看到产品的广告,那么在他们闲暇交流时,很有可能其中一个话题就是你的产品。
最后是环境,信息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会影响人们的行为,比如在干净整洁的公共空间,人们不会轻易乱丢垃圾,在明亮洁净的地方,也会有更少的犯罪行为。人们也不会在朋友圈转发跟自己人设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环境中,人们会有不同的行为,比如在情侣出行时,男生会很大方的买花。但若男生一个人出行,则买花的概率就很小。
在我们将自己的产品推向市场时,可以看看我们的传播路径是否满足KSE法则,是否有关键人物引发初次传播?是否可以引起人们的讨论以致二次传播?是否在小范围人群内集中进行信息传递?是否又乐于分享的推销员帮助产品生成更大的声量?
例如脑白金的广告语: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Boss直聘的广告:找工作跟老板谈。
铂爵旅拍的广告:想去哪儿拍,就去哪儿拍。
文案简短,却充满记忆点,配合夸张的视频,让人想吐槽的同时却又记住了品牌。
流行并非不可制造,想要制造流行,或许你可以在《引爆点》中一窥究竟。
这本书的作者是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作家,他的文章喜欢以小见大,通过很小的事情发现全局的关键点。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写实,又不是围绕一个人物或一个故事展开,其中的故事情节往往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他被《快公司》誉为“21世纪的“彼得·德鲁克”2005年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之一。除了《引爆点》还有一本耳熟能详的著作《异类》,也是互联网er不可不读的佳作。
好了,最后让我们来整理一下《引爆点》的知识点:

最后,如果你感觉有所收获的话,拜托将 “什么值得读”推荐给更多喜欢读书的朋友噢,我们将不胜感激!什么值得读将继续为你推荐真正高质量有价值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