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8分,这本书告诉你基督教是如何崛起的
Hi,我是欧维~
今天为你推荐一本豆瓣评分高达8.8的好书《穿过针眼》,这本书聚焦于公元4-6世纪的西罗马帝国灭亡和基督教的崛起,重点探讨财富对社会和宗教变迁的影响。
作者认为传统的历史经常将伟大人物和重要事件作为主要篇章,而这种简化导致了历史的误解。其实事实相反,各种微小的人和事更加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时代的进程。例如,那些根据天堂理想将财富捐赠给教会的富人推动了基督教的崛起。
这本书讲了什么?
1.耶稣教导他的信徒:“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然而到了罗马衰落之时,教会却变得无比富有。财富的涌入之于教会,是罪恶还是从事慈善的良方?
2.在《穿过针眼》中,古代晚期研究领域的创立者——彼得·布朗,从财富的角度审视了教会的崛起,以及它给崇尚贫穷美德、称贪婪为万恶之源的制度所带来的挑战。布朗结合奥古斯丁等主要基督教思想家的观点,考察了新财富涌入教会所引起的争议,以及人们对财富态度的变化;描述了富有的捐赠者在危机四伏的帝国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展示了利用财富来照顾穷人与罗马旧式慈善事业之间的竞争;呈现了那些为了得到天上的财宝而捐出钱财的普通人。
3.财富作为一个主题在每个人的头脑里都是有分量的。仿佛一条辫状河流过,有关财富的问题涉及诸多教会和整个罗马社会。财富不只关于预算和租金簿,这条巨大而多变的河流分出的溪流拍打了很多河岸,而当我们想到罗马帝国的经济时,我们并不是立刻就想到了所有这些河岸。
4.仅举几例:每年一度的丰收奇迹触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上帝抑或诸神和自然的丰沛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相较而言没那么受欢迎的一项“奇迹”,则是把帝国的征税者和收租人带到遍及整个罗马世界的商铺和村舍的行政措施。这就涉及财富自身的合法性以及榨取财富的帝国的合法性问题。每至岁末,几乎没有哪个与财富相关的议题——无论是社会的还是个人的,世俗的还是宗教的——不被人谈及。
5.因此,财富问题在基督教会中受到关注是件很自然的事。部分原因比较明显。对晚期帝国的基督教共同体而言,《新约》提到了耶稣对年轻的富人的挑战,以及他对于那位年轻人没能成功应战而给出的同样令人不安的评论:“我又告诉你们,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马太福音》19:24)一旦真正的有钱人在四五世纪之交进入教会,这些话就骤然有了新的现实意义。我忍不住把这个时期称作“骆驼的时代”。
6.具有苦行气质的基督徒们满怀期待地观望着,在他们所处的时代,是哪些庞大的骆驼准备通过摒弃自己的财富来穿过针眼。那些真的这么做了的骆驼立刻就得到了喝彩,并旋即欣然被人研究学习。与这些摒弃财富的男女英雄相比,选择保留财富的基督徒属于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寂寂无闻。我们向来倾向于假定,他们对于自己没能做到“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而心安理得。
7.但是这些后进分子有待我们研究。我们接下来会用一种多少有些反讽的语气,描述那些很有世俗智慧的主教如何为有钱的普通基督徒提供一系列妥协方案,包括施舍、教堂建设和遗赠。对那些没能通过“穿过针眼”的基本测试的人来说,有那么多安慰奖存在。我们大概还会进一步指出,恰恰就是这些对“世界”——也就是罗马的社会规范——的不光彩的妥协,催生了教会财富异常成功的增长。
8.我写作本书的部分原因就在于我对这种解释问题的方式不甚满意。把财富的摒弃者们看作有“真正”基督教精神的英雄,而把其他形式的宗教赠予都或多或少地视为对基督教运动激进本质的背叛,这种思路不过是苦行运动的高尚话语在现代的回响罢了。很多当代学者讨论教会财富增长的问题时,用的都是哲罗姆用过的语调。对哲罗姆这位苦修出世的坚定推崇者来说,基督教会的历史是一部衰落的历史,从最初属于使徒们的英雄时代降格为“属于我们的余渣般的时代”,教会“增长了权力和财富,却在精神力量上萎缩了”。
9.因此,重构宗教赠予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财富从尘世到天堂的转移)与关注财富在尘世的流通(通过确定由摒弃的壮举、捐赠和教会里每日的奉献,而募集到的财富各自的相对价值),对我来说有同等的重要性。这个问题我会求教于做犹太研究的朋友们。因为他们也在研究中关注一种低调但持久的赠予习俗,这一赠予习俗贯穿整个罗马时代,赠予的焦点从以希腊风格的巨型庙宇(即耶路撒冷圣殿)为中心,转向散布整个罗马世界的会堂和犹太社区。这一宗教赠予上的变故对应着一种颇为可观的认识转变。基督教会的财富增长的方式与犹太教的这种认识的转变似乎正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