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1,这部小说中有放大的闰土、放大的阿Q
Hi,我是欧维~
今天为你推荐一本关于乡村的小说《王能好》。
罗翔曾评论这本书道:在这本书上,我看到了一个放大的闰土,一个放大的阿Q,进而我也看到了我自己。就像这本书的名字所现实的,《王能好》,这个人想做一个王者,但他却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这个人想做一个能人,但他其实又无能为力。他也许也想做个好人,但是他其实也不好,是一个非常庸庸碌碌的人,他是藏在我们身边的非常非常熟悉的,那种非常非常普通的人,但是他也写到了我的内心。

《王能好》是魏思孝的最新长篇小说,以一个农民的出走、回归和意外死亡为线索,编织了一幅当代乡村生活的浮世绘,写了王能好在老家的七天生活。这七天是他余生中最后的骚动,最后的活力,最后的对世界美好的向往。七天过后,王能好还是四十五岁,却已经进入了暮年。
人总是要为自己的退缩找一个借口。上海工地里打工的25天并没有任何值得羡慕的东西“外滩没去过,因为没什么好去的,就是楼高点”,“南方雨水多,饭菜不咸不淡,不中吃”,所以并非自己没混好才回乡,而是不值得。
上海北京所代表的高不可攀的生活,让身为底层的王能好,于真实与幻想产生的疏离感之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回到乡村的他,感觉自己老了,仿佛心已经死掉一块,没有了雄心壮志,被巨大的生活差距所打败,对现实生活的失落感,让他在自己冲突的内心中耗尽了所有精力。
回乡的那七天,是他余生中“最后的骚动,最后的活力”,至此他完成了“自我否定”,生活再无希望可言。《王能好》无疑是“对现代生活落差感和城市梦的一场讽刺”。 “王能好是后来才知道,眼前这块道路宽阔、高楼林立、车流不息比家乡的县城还要繁华的地方,只是上海的乡下。
放在十几年前,此地到处还是农舍、稻田、荒地。当地的村民,拆迁到手几套房,住进去还没几年,当初一张张忠厚怯弱的脸写满了愤怒和刻薄,抱怨到处都在施工,外地人多了治安不好。此后,王能好再见到街上那些体面自在的老头老太,心里不再畏惧,甚至生出了一股鄙夷,心想,你们也就是命好而已。”
当在老家过年时候还可以为了花50元买一双假皮革运动鞋而沾沾自喜四处炫耀的王能好来到上海郊区工地打工,面对难以想象的贫富差距时,也只能用自己毫无价值的鄙夷作为内心的抵抗。
王能好是那种你在火车站、在早餐铺、在大排档随处能碰到,但不会往心里去的人。他们苦哈哈的,身上穿着各种工种的制服,脸上能读出老实忠厚,尽量不引人注目,很卑微地活着,做一个无足轻重的人。
但每一个人都有他们的世界,他们的世界可能我们的差别相当巨大,每一个人都是他们生活的主角。他们也有着自己的人生,他们的故事也很精彩,书中每一个人都被时代裹挟着,身不由己,他们也见证着历史,他们本身也是历史。
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试图与生活建立联系,都遭受了生活的捉弄和嫌弃,这些人物的困境不仅在物质上,更表现在精神生活的困乏。在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底层的残酷物语,也可以感受到同一片天空下人生的参差。仿佛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仿佛是我们身边的人。
从他们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或许你会有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