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文案】好书推荐|心理认知文案(十一)
如果觉得网站内容不错的话,记得点赞转发噢!
#书单文案
1.想要让快乐加倍吗?想要哀伤减半吗?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与好友分享,而且分享可是会上瘾的,这就难怪社交网络上会有那多人愿意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给朋友们,而无法自拔了。——蔡宇哲
2.提升自我评价有两个途径:自我效能感,社会认同感。社会认同感说的是人意识到自己属于特定的群体,并且通过群体成员的身份来获得价值和情感意义。对于影视剧中的大坏蛋,在毕生追求的野心即将实现之际,不把这一系列的阴谋诡计全盘托出以便让世人知道自己才是名符其实的头号恶棍?这无异于锦衣夜行,实在会让人太失落了。而这种自我标榜为头号恶棍的做法,本身也是社会认同感极端化的表现。——这也是为什么坏蛋在决战的最后一刻为什么总喜欢唧唧歪歪的原因了。
3.“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一个复杂的术语,简单的说法就是,既然生活太苦,而自己又对此无能为力,那就无妨爱上苦难甚至那些制造苦难的人,这样就不觉得自己有多苦了。更精练的概括是:攻击可以攻击的人,但投降不可以攻击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这种逻辑也常常可以见到,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糊涂哲学,也是一种很聪明的明哲保身之道。这其实也是“洗脑”的关键条件。
4.我所有的自负都来自我的自卑,所有的英雄都来自我内心的软弱,所有的振振有词都因为心中满是怀疑。我假装无情,其实是痛恨自己的深情。我以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四处游荡流亡,其实只是掩饰至今没有找到愿意驻足的地方。——卡尔维诺
5.痛苦有时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力,因为当你内心只有痛苦时,你会忘记去感觉生命的其它力量。——《超体》
6.你带着耳机跑步时,你的步幅和频率都会无意识的和音乐保持同步,否则你不仅会感到不适,也会特别累。这种“趋同性”不仅是无意识和本能,亦成为社会传统和教育的组成部分。“不合群”在多数情况下是负面状态甚至危险状态,被群体排斥往往是因为个体在行为和思想上不与主体意识保持同步。而整个社会的思潮也普遍的排斥“异类”,因为“异类”的行为通常不仅不利于群体的安全,亦是基因生存中的对于稳态传递的需要。
7.文学好像是没有用的,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放在一边的,但不是的。文学是我们最需要的,是我们灵魂的朋友,在我们的前路上不论遇到什么事,有一首诗在心中,就让我们感到不在孤独。
8.消费者选购产品时有两种模式—低认知模式(不花什么精力去思考)和高认知模式(花费很多精力去了解和思考)。大部分时候,消费者处于“低认知模式”,他们懒得详细了解并比较产品,更多的是简单地通过与产品本身无关的外部因素来判断—“这个大品牌,不会坑我,就买这个!”“这个德国产的,质量肯定比国产好,就买这个!”在这种情况下,小品牌是打不过大品牌的,因为消费者直接通过“品牌”来推测产品质量,而不是详细比较产品本身。怎么办呢?应该把消费者变到“高认知模式”,让他们花费很多时间精力来比较产品本身,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品牌和产地来判断。而“分解产品属性”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让消费者由一个“模糊的大概印象”到“精确地了解”。——秋叶
9.弱者往往是最爱面子的一群人,为了面子,可以做出非理性的选择。太爱面子,不敢得罪人,不敢“坏了名声”,你已经是他人的奴隶,真不配得自由。——连岳
10.所谓成熟,就是“对自己负责”。它至少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不抱怨环境,不指责他人。根据适当目标,想到可行办法。据此,我们也可以归纳一下心智不成熟的人的常用逻辑——因为什么人或者什么事,整个世界都不好了。把什么(或者谁)干掉,世界就会彻底好了。你们为什么还不去干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