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期:漏洞利用:精心找漏洞购买航班延误险,获赔300余万元
从2015年至今,李某遇到延误航班近900次,获得理赔金高达300余万元,真可谓“航班延误,发家致富”。李某到底是如何操作的呢?
经过民警的细致调查,真相很快浮出水面。
第一步,选取延误率高的航班。曾有过航空服务类工作经历的李某,有提前获取航班取消或延误信息的途径,为此她在网络上挑选了延误率较高的航班,再去查该航班的航程中有没有极端天气。
第二步,虚构不同身份购票并大量投保。李某从亲朋好友处骗来20多个身份证号以及护照号,为逃避系统核查,李某虚构不同身份购买机票。为了更具隐蔽性,李某每次购买机票都要用4、5个身份。每一个身份,最多购买30到40份延误险。第三步,关注航班信息,伺机退票索赔。
由于李某根本不会去乘坐这些航班,因此李某时刻关注航班动态,如果了解到航班可能不会延误,她就会在飞机起飞之前把票退掉,尽量减少损失。一旦航班出现延误,李某便开始着手向保险公司索赔。
购买一份保险的保费大概是40元左右,保险公司因飞机延误而赔付的金额在400到2000不等。如果延误时间长,赔付的费用甚至可以到7000-8000多元。
在李某的笔记中,航班的延误时间、投保的保险公司、索赔的金额,一条条、一笔笔都清楚地记录着。李某就是通过购票来虚构行程,之后利用延误索赔来达到骗取理赔金的目的。经初步统计,从2015年至今,李某共实施诈骗近900次,获得理赔金近300万元
然而,这笔“财富”却是李某通过购票虚构行程,之后利用飞机延误骗取理赔金获取的。4月29日,南京警方将犯罪嫌疑人李某抓获归案,并依法对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据警方介绍:航班延误险属于商业保险的一种,李某之前曾从事过航空服务类工作,对于飞机延误信息及保险理赔的流程都有所了解,失业之后的她,便打起了骗取保险公司理赔金的主意。
李某利用其亲友身份信息购买机票和飞机延误险,涉嫌在与保险公司订立保险合同时,故意捏造根本不存在的被保险对象,骗取保险公司保险金,客观上存在刑法评价中的诈骗行为,同时诈骗金额已达到保险诈骗罪的追诉标准。
目前,李某已被鼓楼警方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以下选取一些网友对此事的一些看法,
网友B:為什麼我覺得她只是鑽漏洞?如果說詐騙,怎麼詐了?買的是假機票嗎?是她虛構的延誤嗎?
网友Spenser:
凭本事赚的钱,凭什么要还?
那么李女士在整个交易过程中有“虚构”行为吗?
先看付款阶段。
她通过正规渠道付款,无论是机票还是延误险,她都是实打实地把钱付出去了。
如果她用了假的支付方式,骗过售票系统,买到了产品,那么这个是在虚构事实,这叫诈骗。
而实际她在付款的时候,的确是真金白银付了,航空公司和保险公司也收到了她的款项,这意味着双方的合同已经成立。
所以李女士无论是在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没有任何欺诈行为,都在规则限制内行事。
因此在付款阶段,不存在“虚构”。
那么理赔阶段是不是存在“虚构”呢?
首先,李女士是拿着延误险进行理赔,她并没有涂改伪造保单,完全在保险公司设计的规则内进行。
其次,李女士没有操控天气的能力,她无法提前判断航班是否一定延误。天气这东西,气象局都报不准,别说一个普通人了。
最后,她也没有入侵保险公司的内部系统,篡改数据信息,造成虚假延误的情况。
既然如此,她既没有破坏规则,也没有在关键事实上虚假陈述,那何来诈骗?
你定的规则,你按规则收了人家的钱,又根据规则给人家理赔和退款,最后发现赔多了,就报警把人家抓起来,说讹你钱,这个逻辑实在看不懂。
华盟君的看法:山东李女士2015年到现在大概5年了,一共获取了300万保险赔付,多吗?平均一年60万。60万也不是都是利润,她还有成本呀,买票成本,退款成本,保险赔付了900单,她也不可能就买了900单全都赔付了,如果有这个机率可以直接买彩票。
我觉得最少买了上千,或者2千单,才有900单成功的。就算一半利润,一年可能也就赚30万。有风险,还需要关注天气,李女士没有操控天气的能力,她无法提前判断航班是否一定延误。天气这东西,气象局都报不准,别说一个普通人了。
问,如果李女士买了600万保险,上天跟李女士做对,只得取300万赔付,这还会查李女士吗?
作为保险公司,你应该考虑的是如何修改规则,避免这样的漏洞再次发生,而不是报警抓人。
一个专业选手被一个业余选手玩得团团转,最后玩不起了,恼羞成怒直接掀桌子。
最后,如果你觉得什么值得读网站的内容不错,可以把网站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噢~也可以记住我们的域名shenmezhidedu.com,什么值得读的全拼,以防迷路。什么值得读,为你推荐值得读的真正有价值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