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只依靠碎片化阅读
作者:张小鸣
如果有人叫你只看他的文章,不要看其他人的。
他要么是过度自信,要么是睁眼说瞎话。
这里鸣哥也给大家一个建议,不要只看公众号的文章,尤其是局限于某个人的文章。
虽然说公众号的文章,内容质量相对优质,但我还是不建议你这么做。
01
首先,为什么不要只看某个人的文章呢?
简单说,这样容易被人误导,容易听信一家之言。
鸣哥写了这么久文章,对这件事看的比较清楚。
一位作者,很难做到持续的、稳定的产出高质量文章。
任何人,都不敢说这种大话。
因为一篇文章好与不好,和作者的知识储备、人生阅历、认知水平、眼界格局有关。
一个人或许对某些问题有深刻的简介,但也有思维盲区。
他不可能是个「六边形战士」,保证每篇文章都优质。
正是如此,有些人不愿花时间提升自己,打磨文章.
而是把时间精力花在奇技淫巧上,各种辣眼睛的标题层出不穷,但这不过是饮鸩止渴。
所以,如果你只看某个人的文章,确实很容易听信一家之言。
这里,我举一个牛人的栗子,看完你就明白了。
在我们眼里,毛主席就是天降猛人,对事物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洞察。
但是,在他十多二十岁的时候,也曾和我们一样,相信过某些错误的思想。
在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的时候,毛主席接触较多的,是梁启超的改良思想。
当时毛主席觉得,这种改良思想能够救中国。
后来,又大量接触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觉得这才是挽救中国的道路。
最后,他博览群书,又经过无数次的实践,明白了底层老百姓才是这个国家的真正主人,这时候他的思想体系才开始发展成熟了。
你看,牛人都不免走一些弯路,何况我们。
所以再次提醒大家,不要只看某个人的文章。
不要只接受某类观点的洗礼,一定要多吸收一些新的观点,这样才能对一件事有比较客观的认知。
02
那为什么不要只看公众号的文章?
其实这个问题还可以扩充为,不要只看零散的文章,包括公众号、知乎,以及其他平台的文章。
原因也很简单,尽管有些文章很优质,但还是属于碎片化的知识,不成体系。
你别看一篇文章好几千字,看着挺长,其实讲的东西还比较散。
如果只是搜集一些碎片知识,而没有串联起来,那也只是一座座信息孤岛。
那自己能不能拼接起来呢?
如果你玩过拼图游戏就知道,难度很大,而且费时费力。
所以,鸣哥的观点很明确。
可以看优质的公众号文章,但永远不能取代看书。
虽然现在有些书籍也是滥竽充数,但相对而言更成体系。
03
如果这篇文章只写到这,那就真白写了。
接下来,我给大家两个实用的建议,帮助你建立知识体系。
第一是话题阅读。
如果你想了解某个话题下的知识,比如说如何变自律,那么就把关于自律的书籍都找出来。
你可以直接在读书类APP里搜“自律”,然后慢慢筛选。
也可以在书城里,按照书籍的类目筛选。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书籍里,只有一章是讲“自律”,那你就只看这一部分,其他的不用管。
话题阅读很费时间,但是能把基础功打牢。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有关于话题阅读的详细介绍。
第二是兴趣搜索。
当你看一篇文章或者书籍时,碰到一个陌生的词汇,马上上网查找。
我之前看《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看到一些历史人物、事件,一下来了兴趣,就会上网搜索。
这个方法,让我了解了很多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各个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关系。
久而久之,我对明朝的历史有了整体的了解。
然后,我又把这个方法用到写作上。
当我需要用到一个成语,或者心理学知识的时候,我会提前搜索。
你想,万一我没有了解,而是直接乱用,那你们不是要笑掉大牙。
同样,你们也可以用「兴趣搜索法」。
比如说,看到鸣哥在文章里提到“信息茧房”,觉得比较有意思。
于是搜索一下,然后你对这个现象就会有整体的认知,也会提高警惕,避免自己落入这个陷阱。
通过「兴趣搜索法」,不仅提升了你对学习的乐趣,也会让你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识。
这些背景知识,会把大脑里其他零散的知识,以某种逻辑连接起来,对于建立知识体系非常有帮助。
强烈建议你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