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裁员后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达叔读书会(ID:dashen0613),作者:达叔,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周日,去上海和某高校的教授聊天(为方便起见,下文统一简称为“教授”)。
教授问:我最近看到外面很多公司在裁员,很多城市在催收、在罚款,在各种去找钱,很多公司高管,也失业了。
你慌么?
达叔问:你慌么?
教授说:我不慌,我有体制内的身份,除了本职工作,我还有一些额外收入。(以下内容,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一定对,随便看看)
一
达叔说:我也不慌。正如我在文章,《大裁员开始了》中谈到的,很多三四十岁中年人经历的事,我在二十岁出头,一毕业就遇到了。
所以,我是拥有时间穿梭机的人,我在二十多岁,提前十年就在布局,应对可能出现的职场危机。
我做了哪些事?
在做一线销售的时期,我陆续开过三个公司,做礼品定制的、做天猫电商的、做健身房软件的。都赚到了钱,但没赚到大钱。
甚至都没有医疗职场赚的多,后来自己复盘总结,发现赛道选得不对,或者不适合,就停下来了。
再后来,突然发现买房子赚钱,就把所有资金,全部打到房产赛道里,省吃俭用,增加负债,换成砖头。赚到大钱了。
在这个买房的赛道里,最大的收获是赚钱么?
不是。
是发现这个赛道后,内心深处获得了一种平静,再也不慌了,已经彻底摆脱职场人的焦虑感。
我是一个拥有生产资料、拥有资产,拥有被动收入的人了。
在这个阶段,我打造出来的模型是:职场收入+投资,利用时间把负债变成资产。
这个模型里,有没有漏洞?
有。
第一个漏洞,就是对你所在的城市,有特殊要求,你必须得在一个人、钱、政策都长期占优的地方。否则,这个模型不仅不能赚钱,还得亏钱。
第二个漏洞,就是职场收入,得不断上升,拿时间换钱的效率,也得到岗位、职级等方向加持。否则,很快就要进入瓶颈期,受正向现金流规模的制约。
同样的一个价值投资打法,心法都是一样的,巴菲特能赚钱,很多人得亏钱。
背后的一个真相就是,巴菲特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有无限子弹,而你只有一点,你是坚持不了那么长时间的。
那怎么破?
激进的打法,就是研究各种金融科技树,利用金融产品,各种腾挪,给自己争取时间,损失一定利润。
而另一种打法,就是继续研究,还有哪些机会,给自己增加现金流。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然后,在达叔这边,自媒体链接这个打法,就磨炼出来了,原来的二元模型,增加到了三元模型——医疗职场+自媒体链接+投资。
是一开始,就想明白的么?
也不是。
慢慢迭代出来的,而所有的动作,都是围绕几个大模型:
- 增加现金流;
- 做空法币、购买资产;
- 赚钱的项目 + 值钱的项目;
- 每年多做一个亮点。
二
教授说:你所写的所有内容,和我见过的职场人,完全不一样。来找我的人,要么是要卖药品、卖设备、卖耗材,要么是谈论他的上下级关系,职场变动。但这些内容,在你搭建的框架里,几乎都没有。
达叔说:我自媒体刚起步的第一年,给自己立过2个规矩:每天写3000字;每个月见一个自媒体小网红。
其中有一个网红,原来也是和我一样,在某大外企卖空调的,他最大的感慨是什么——原来在职场的时候,每天脑海里想到的全是卖空调,看到谁、参加什么样的活动,都在想:他能不能买我的空调?
后来回头想,自己魔怔了。
除了卖空调,更重要的是卖自己这个人,很多能量大的人,明明给他抛过其他更赚钱的项目,但都被忽视了。
这像什么?
一个培训的会场里,无论你是卖什么的,只要里面有人是干微商、干保险的,他在里面就是来卖保险的。
你讲的所有内容,对他都没有太大意义,他的脑子里,就只有一个事:买保险么?
而意识不到,这种单一的行为、思考、对脑宽带的占用,对自己未必是最有利的。
至于你刚才讲的,那个做到拼多多全国生鲜总监,失业了,被逼退休在家,没有钱,只能提供大活人一个。
你是小公司的老板,你会挖他么?
教授说:想挖,但付不起钱。
达叔说:你付得起钱,你也未必真的会去挖。因为这种做了全国销售总监,却没赚到钱,没积累到人脉,没有项目无缝切换,大概率是没战斗力的。
而之前的互联网高管们,很多只是时运的推波助澜,赶上曾经的平台公司大发展。
一旦潮水退了,立马就尴尬了。
很多大公司的高管,PPT都是手下写的,发言稿也是手下写的,各种汇报的表格,也是手下写的。
自己拿过来,改一下,就用了。
这种行为,在体制里,在封闭的权力结构中,在日剧的财阀权贵世袭中,能保持运转。
但放在竞争充分的市场经济中,大概率是要翻车的。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一些年。
如果想摆脱危机,就只能在自己能打的时候,拼命赚钱,然后购买资产、成为生产资料的持有者。
在自己精力不济的时候,提供土地、房产、技术、人脉资源、资本等生产要素,赋能年轻人,继续绑定去赚钱。
即使对赚钱没兴趣了,每年资产增值、带来现金流的部分,也能完全覆盖生活支持。到这一步,就是财富自由。
按照这个理论,再往回倒推,自己这辈子到底要赚多少钱,才能实现财富自由?
在这个模型里,主要看你预计自己每年的生活成本支出,是多少数量级的。
列一个公式:财富自由的钱= A x 12÷ i
这里面的A,是你每个月想要的花销规模,12是12个月,i 是你手里资产每年的收益率。
前一个阶段是,财富安全的钱=A x 12÷ i 。
唯一的区别,是其中的A,代表你每个月保障基本生活的支出规模。
三
教授问:这些财商方面的思考,原本一个复杂的赚钱问题,能被这么清晰的逻辑表达出来。是你自己想出来的么?
达叔说:不是。
我们的整个教育体系里,所有的教育内容,基本分为两种:
- 第一种是,意识形态教育,凝聚民族的想象力、共同体;
- 第二种是,工具人教育。教你如何做工人、搞科研、修机器、写代码,整体而言就是好好做事。
这两种教育内涵,都和赚钱没关系。
而至于赚钱、人生到底要赚多少钱、怎么赚钱,那是老师也不会的东西,老师要是真的会,还会在学校里做老师么?
教育体系,就是这么设计的。
哪些人,会发生突变,跳脱出这个思考框架,摆脱这个体系——对赚钱,有足够欲望的人。
然后,就会对既有的知识并不满足,要强烈地改变自己生活处境,对哪怕是中产的生活,也不满足。
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才能摆脱手停口停、要实现财富自由。
有了这个目标,才会去不断寻找这个目标之下,世界上肯定有人,已经做了这些思考,有这些框架。
把人生分为三个阶段:财富保障阶段、财富安全阶段、财富自由阶段。
每个阶段,对应的计算公式、背后的逻辑是有人理论总结过的。
其他财富流的大师,搭建起来的财富自由模型:不断买入资产、卖出负债。
资产是能不断给你带来现金流的东西,负债是不断消耗你现金流的东西。
最终财富模型目标,还是回到上面的模型,资产带来的现金流,能够覆盖生活成本支出。
有了这些思考,你还会纠结某个工作、某个公司、某个要卖的产品么?
不会。
因为这些思考的点,都是为财富模型当工具用的,你的整个格局,就被撑开了。
在人力资本还能赚钱、职场还在上升期的时候,就会不断完成积累,不会羡慕别人又去哪里玩了、又买新衣服、新鞋、新包了。
你看到的每一个店、每一个事,都会在脑海中盘算,这个东西,是怎么赚钱的?怎么做大的?
比如,你看到麦当劳,就会去研究它的盈利模型,不会单纯认为它是靠卖汉堡赚钱的。而是地产+供应链+品牌输出+卖汉堡。
其中普通人能看懂的汉堡,盈利却是最小的。
同样的逻辑,你再去看那些搞加盟、搞餐饮连锁的,比如蜜雪冰城等,背后的逻辑也是一样。
两万多家店,都是加盟的,其中直营的只有很少一部分,玩的也是S2B2C模式。
手把手教别人开店赚钱,然后卖品牌、卖装修、卖后面的供应链赚钱。
问题是,你给自己搭建过财富模型么?
如果没有,现金流只有一个职场收入,最后大概率是要吃亏的。
不要到那个时间点,才说没想到,这种事也会轮到自己身上。
没想到,也是罪过。
人生最大的浪费,不是金钱上的浪费,而是时间上的浪费,因为时间是不可逆的。
上层十几岁,就被父母讲明白的道理,中下层可能要三四十岁才通过自己摔打,认清现实。
中间,差了20年。
而人们经常高估自己一年能取得的成就,低估自己五年、十年、二十年会取得的成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达叔读书会(ID:dashen0613),作者:达叔